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

資訊設計作業拾/M10110302 林秉毅

設計重點

1."資訊量過大"

人對於事物通常不是全觀而是專注在某一個點上面,也就是說一本書並不會全部都有意義,一張CD也不會每首都是好歌,


2."找不到想要的周邊訊息",資料庫、雲端所提供的海量資訊根本不實際

EX:
當書裡面出現某個地點、年代、音樂、人物、行為...等等,我可能會很好奇,地點背後的歷史、人物行為的心理狀態、音樂買不買的到專輯...諸如此類的

這種事情我們有幾種常見的解決方法,像是搭配神奇的GOOGLE搜尋,打入關鍵字搜索,但是會出現許多不相關的資料,或者是利用電子資訊的優勢,將每一個關鍵字我們都幫他放上一個連結,只會讓人眼花撩亂,最後根本不想去探究


3.傳統書卡的消失(圖書館用於紀錄誰借閱的一種紙卡)

挑選一本書可以表現出一個人品味與獨到的眼光,另外可以知道那些曾經跟自己在不同時空下閱讀同一本書,但除此之外還想知道那個人讀完是否跟我有一樣的想法,讀完一本書並不怎樣,更重要的是你對於那本書的見解與想法,以及看完的註記,這才是真正珍貴的事物,一本全新的工具原文書,沒有任何註記,一點意義也沒有,或者是說只有答案卻沒有計算的過程


4.電子書的盜版問題

就現在網路發展蓬勃,網路速度也十分快速,資訊量更不用講,巨大的不可思議,你根本沒辦法限制,違法的電子書在網路上傳閱,這也造成說書商不願意授權,仍然執意堅守原本紙本書的市場



設計概念


<BOOK UI>
每個人看書都會產生各種不同看法與連結及聯想

EX:
平面設計師可能會跟你說這書的長、寬、高,再來是行距、字體大小與種類,以及封面的設計...等等,最後是他的見解

歷史地理學家,可能就會跟你說這地點背後的故事還有這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,以及作家所居住的地方,當地的風土民情產生一個這樣的故事

心理學家,可以告訴你,這人物現在這行為反應出什麼樣的心理,甚至看出弦外之音,或者寫這本書的人映射出來的心理狀態



不同的人他能下出不同的註解,而其實人的喜好也是分布在不同的專家領域,一個愛吃的人對於書中的食物會有興趣,那對應的專家領域就是廚師,那假若她喜歡文學,對應的自然是文學家囉,但是我們不是說做菜的書就分配給廚師,而是隨機的選擇一本書,去對應給各領域,像是廚師來對應推理小說,絕對是相當奇特

所以這概念所要做的事情就是"導讀",書本不用錢賣的是周邊,就是誰讀過以及他幫這書畫的重點,以及各種註解與連結,算是一種客製的做法,我們可以找一些歌星、名人、作家、運動員、知名部落客、畫家、素人來閱讀,並且下註記,然後放上書本的UI STORE來販售下載,擴大書本的面向,增加的它的附加價值

這是一種多媒體的電子書,聲音、文字、圖像、知識、心得,各種可能都會匯集,但是由閱讀者去選擇要匯集進來的內容,前陣子書店很流行在販售一些榜首的考試筆記,我想這也是有異曲同工之意,至於說拉力是什麼,怎樣會能誘使你來做這樣的註記,販售、打名聲自然不在話下,但另一方面你可以把他想成是你自己的一個筆記本,你可以添入各種註記、連結,然後分享出去,這一個讓人瞭解你的思想一個快速的捷徑,也是一種共讀的樂趣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